首页> 全部小说> 工作总结>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9篇

>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9篇

-著

本文标签:

【www.myplaymate.cn--健康】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民族文明、卫生、健康素质的根本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健康状况排查制度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一、体温检测和实名登记制度 入校当日,校门口安排防疫消毒人员负责消毒、检测工作,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学校门口负责组织学生...

来源:   主角:   更新: 2022-04-12 11:16:51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www.myplaymate.cn--健康】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民族文明、卫生、健康素质的根本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健康状况排查制度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一、体温检测和实名登记制度 入校当日,校门口安排防疫消毒人员负责消毒、检测工作,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学校门口负责组织学生...

第1章

【www.myplaymate.cn--健康】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民族文明、卫生、健康素质的根本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健康状况排查制度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一、体温检测和实名登记制度

入校当日,校门口安排防疫消毒人员负责消毒、检测工作,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学校门口负责组织学生登记入校工作。学生进校要带口罩按顺序排队,间隔至少一米,依次进行行李消毒、手部消毒、测量体温、体温正常并上交家长签字的承诺书及查看身份证明后方可入校。校门口设置留置观察点,若学生体温异常,测温处做好体温异常记录,并交由值班教师马上引导“发热学生”到留置观察点,由医务人员对学生体温进行复测、检查、询问接触史,复测体温仍异常,医务人员联系班主任,班主任通知家长,并上报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等待救护车。

拒绝接受体温检测、查验身份证件并登记以及体温异常人员有权拒绝其入校。

二、学校晨检(午检、晚检)制度

1.晨检(午检、晚检)人员

学校在职人员、校车司乘人员等均可作为晨检员;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耐心严谨,健康状况良好。

经培训后上岗,掌握常见问题应对方法;佩戴口罩和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完成工作后做好清洁消毒。

住宿班级在每班设立晨检员或安排宿舍长负责晨检工作,并及时向班级晨检员报告。

2.晨检工作要求

进校门前,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询问。晨检时询问和观察要点: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症状:发热、咳嗽、乏力、呼吸不畅、腹泻、流涕、咳痰、结膜充血等。②其他传染病相关症状:皮疹(含皮肤、口腔黏膜等)、呕吐、腹泻、黄疸等。若有体温异常,需由复查人员使用水银体温计复查,并登记。

一旦发现师生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立即让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安排在(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暂时隔离。同时通知家长,并由专车转诊到就近定点医院。

使用测温枪时要规范操作,不要接触被测者皮肤。如检测到体温异常者,应用微湿酒精棉球对体温测量仪器进行必要消毒。水银体温计应及时消毒,未经消毒不得重复使用,并规范操作。

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晨检通道,尽量避免人群聚集。晨检区设立工作台、免洗手消毒液、纸巾、遮雨(阳)棚等。

班主任、班级晨检员应该在每天上午第一节课下课前,将所在班级晨检、因病缺课学生患病情况及可能病因等信息报送学校疫情报告人。各部门负责人也应在每天8:30前将职工(员工)的晨检、因病缺勤信息报送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应该在每天10:00前将晨检、因病缺课/缺勤信息汇总及上报完毕。

尽量使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做好晨检、因病缺课/缺勤信息登记和上报工作。

3.午检、晚检工作要求

安排午休的学校,在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前,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需完成对学生健康状况的询问与观察。

在疫情流行期间,学校要进行晚检,由班级晨检员在晚修前负责登记,上报学校疫情报告人。

制订分批返校计划,并组织返校师生在进校门前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体温检测等排查。

三、“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当发生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时,为了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疫情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防控传染病疫情扩散和蔓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各班主任为本班学生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各教研组长为各教研组教师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

2、每天上午7:30—8:00,中午12:40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晨检、午检,由班主任负责检查本班学生出勤及健康情况;各教研组长负责对本组教师进行晨检、午检。

3、晨检、午检中一旦发现师生中有如发现学生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或有流感样症状(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要立即报告校医,将学生送至隔离室,并及时上报,等待救护车。

4、晨检、午检时间以外师生中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全校师生人人有责任及时报告。

5、坚持追踪及电话随访制度。各相关责任人(班主任及各教研组长)对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或有流感样症状(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的师生,要求其居家隔离治疗。居家治疗期间班主任及各教研组长要做到每天追踪。

了解病情变化及诊治情况,每天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班主任及各教研组组长要将患病师生情况及时报医务室。

6、实行疫情快报制度。要将晨、午检情况汇总,如发现一个班级一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同一学校发生1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需立即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7、实行零报告制度:晨检、午检报告结束后,校医及时将全校情况汇总,筛查,每天1:30***和区疾控报告学生发热信息,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按照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卫生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1、门卫室消毒管理制度

(1)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或加大新风,必要时使用化学消毒剂处理或者紫外线消毒。

(2)环境物品表面消毒:对地面、墙面以及经常使用或触摸的物体表面如门窗、门把手、桌面、笔、垃圾桶等部位进行消毒,每天消毒2~3次。可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或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消毒后开窗通风60分钟后再进入。座机电话每天使用75%乙醇擦拭2次,如果有外来人员使用要进行人/次消毒。

2、教室消毒管理制度

1)开学前对教室进行通风换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2)开学后每天对教室进行通风换气,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清洁。

(1)通风换气: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至室外。自然通风时,注意室内温度不能过低,避免学生感冒。寒冷季节,上课时门窗保留缝隙;天气暖和,且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建议一直保持通风状态。

(2)物表消毒:消毒应在学生放学后进行。每天对课桌椅、教辅设备、门把手等进行清洁。对课桌椅、教辅设备、门把手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还可以使用75%乙醇、1.5%~3%过氧化氢或含醇季铉盐消毒湿巾擦拭消毒。话筒、键盘、激光笔等用75%乙醇,1.5%~3%过氧化氢或含醇季俊盐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3)地面消毒

1)每天进行不扬尘的湿式打扫,定期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拖地。拖把清洗干净后,置于阳光下暴晒或置于通风处晾晒。

2)地面有痰迹等少量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及时进行清洁,用一次性卫生湿巾或消毒湿巾擦拭干净,再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消毒液作用30分钟,最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出现人员呕吐时,应当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有效氯浓度为5000-10000mg^的含氯消毒液)或有效的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4)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保持教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3、教师办公室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1)开学前对教师办公室进行通风换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并定期打扫室内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2)开学后应每天对教师办公室进行通风换气,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通风和消毒原则参考教室部分),并保持环境清洁。

4、其他室内公共场所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其他室内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会议室、图书馆/室、专用教室等。

1)开学前对室内公共场所进行通风换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并定期打扫室内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2)开学后每天对室内公共场所进行通风换气,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清洁,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1)加强使用管理: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建议加强活动区域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疫情期间公共场所全面停用中央空调;疫情解除后,重新开启中央空调前,应注意规范清洗和消毒。

必要的小型会议应控制时间,定时开窗通风,全程佩戴口罩,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会议结束后对场地、桌椅、设备进行消毒。完成消毒程序需开窗通风60分钟后方可再次使用。

公共上课场所(如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计算机教室)要求每批学生使用后消毒1次。完成消毒程序需开窗通风60分钟后方可再次使用。

(2)通风换气: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通风条件不良的房间,可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换气。

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场所,尽量减少人员进出;通风不畅的房间,按照1.5W/m3在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无人状态下,开紫外线消毒灯消毒30-60分钟,有人时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器(无臭氧)消毒,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消毒频次。

(3)物表消毒:对会议室、学生实验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经常使用或触摸的物体如门窗、讲台、课桌椅、电脑键盘、鼠标、话筒、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等物体表面每天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

(4)地面消毒:消毒原则参考教室部分。

(5)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5、食堂、饮用水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1)开学前加强人员管理,做好卫生消毒,检查库存食品。

(1)封闭管理。延迟开学期间,学校食堂尽量不要开餐,采取封闭管理,对操作间、库房等张贴封条。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学前要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3)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主要进行食品安全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盘点货物,清洗消毒餐具、用具。食堂要彻底清洁,盘点库房货物,清除过期食品,清洗消毒餐具、用具。

(5)做好预防性消毒。通过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消毒剂喷洒擦拭和拖拭等措施对食堂空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

(6)加强安全监管和技术指导。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加强对学校食堂、学生集体配餐单位的全面检查。

(7)严把进货关。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审验供货商资质,严禁采购野生动物。

(8)加强供水设施检测。做好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须经有关部门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9)储备必要的卫生保障物资。储备口罩、帽子、手套、洗手液,清洗厨工工作服等。

2)开学后加强健康管理,规范就餐流程,尽量集中分餐、送餐到班;或者延长供餐时间,有效分流,错峰进餐,避免聚集o

⑴食堂环境

a)保持空气流通,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洞时,餐厅地面、桌椅,消毒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

b)加强物体表面消毒,对门把手、食堂地面、餐桌餐椅、饮水机水龙头和工作台面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c)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d)做好饮用水设备清洁、消毒工作。

(2)就餐秩序

1)推荐分时用餐。如果学校食堂不具备集中分餐条件,师生均应按照食堂分时用餐时序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就餐。

2)做好卫生防护。餐前师生必须洗手,学校在卫生间和食堂要提供洗手液(肥皂)或免洗手消毒液,在醒目位置张贴“七步洗手法”图示,宣传指引师生学会正确洗手方法;就餐人员须佩戴口罩进入餐厅,领餐时必须佩戴口罩,分餐人员必须戴帽子、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对餐食进行分发。

3)用餐秩序要合理。严禁面对面用餐,间隔距离要超过1米,送餐到班的,要分散就餐,避免集中;在食堂就餐的,应加大间隔、单面用餐、禁止交谈。

4)做好垃圾分类。就餐人员要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

5)做好食品留样制度:对每餐次每类食品冷藏的留样量不少于125g,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做好留样管理。

(3)集中式供货、供餐及送餐要求

1)严把原料采购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食堂,加强原材料供货商的资质审核和索证管理,并做好原材料采购的检验合格证明查验和采购票据的存档。

2)尽量采取定点配送方式,要求供货商送货车辆须消毒后方可进入办公区域。供货商配送食品原料的人员须佩戴口罩及一次性手套,进入学校前,应对其体温测量,避免与其近距离接触。禁止采购活禽进行加工制作,不得提供冷荤食品。

3)集中式供餐单位强化本单位疫情防控安全相关措施落实并主动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确保配送餐食品安全,送餐人员需全程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4)加强外送餐管理,专人负责严格查验送餐单位相关资质,要求提供该单位疫情防控措施的相关材料,对餐车、餐箱彻底消毒,对外来送餐人员入校前进行体温测量,入校期间须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禁止外卖进入校园。

6、卫生室(保健室)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一)开学前

(1)卫生室由校医负责管理。卫生室管理制度、相关处置流程要张贴上墙。

(2)对卫生室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及所有物体表面消毒。

1)通风换气:开学前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清洁。

2)物体表面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5OOmg/L)对物体表面(地面、扶手、门把手、办公桌椅、诊疗床)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体温计、诊疗器械表面。

(3)保持卫生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

(4)卫生室(保健室)应保证防疫物资(消毒用品、诊疗器械、一次性手套、口罩、帽子、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配备充足,并妥善保管消毒剂,标识明确,避免误食或灼伤。

(5)卫生室要设置洗手设施;设立(临时)隔离场所,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二)开学后

(1)每天对卫生室进行空气消毒及所有物体表面消毒,如(临时)隔离场所当日有隔离人员,在隔离人员离开后立即对(临时)隔离场所进行消毒和通风。

1)空气消毒: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按照不少于1.5W/m\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2米的标准在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确保紫外线消毒灯在垂直1米处辐射强度高于70p_W/cm2,并且分布均匀。每天下班后,无人状态下连续照射不少于60分钟,消毒后及时通风换气。

2)物体表面消毒:消毒原则参考开学前卫生室(保健室)物体表面消毒部分。

(2)保持卫生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每天专人清扫并进行登记。

(3)规范医疗垃圾处理。每天医疗垃圾用医疗废物专用袋严密包装,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7、卫生间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一)开学前

(1)延迟开学期间建议封闭部分卫生间,贴好封条,降低使用频率和疫情传播风险。

(2)开学前卫生间要彻底清洁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卫生间地面、冲水按钮、门把手等清洗消毒。

(3)卫生间要配齐配足洗手液、肥皂和擦手纸巾等,并张贴“七步洗手法”图示;保证水龙头、大便蹲位、小便池等设施正常使用,数量满足开学后学生使用需求,每40-45人应设一个洗手盆或0.6米长盥洗槽。

(4)保持卫生间内空气流通。保证排气扇运转正常,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5)保持卫生间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6)检查下水道的密闭性,如发现下水道有反水、漏水的情况,应及时处理,并加强马桶或坐便器的密封性。

(二)开学后

(1)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和干爽,空气流通,提供洗手液、肥皂和擦手纸巾,并保证室内设施正常使用。

(2)应增加卫生间的巡查频次,每天对卫生间要彻底清洁消毒1次,并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卫生间内手经常接触的表面应作为主要消毒对象,如卫生间门把手、洗手台面、水龙头、坐便器内外及其坐垫和按钮等,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卫生间蹲坑、小便池及周边可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对于可能出现的呕吐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蘸取有效氯浓度为5000-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受到污染的表面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卫生间的拖布和抹布等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专物专用,做好标识,避免与其他场所的清洁工具交叉污染。使用后以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悬挂晾干后分区存放。

(4)加强垃圾分类管理(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注意及时清理。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垃圾至完全湿润,扎紧垃圾袋口,作用30分钟后按生活垃圾处理。

8、楼道、楼梯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1.开学前

(1)开学前对楼梯楼道进行彻底清洁,对楼道和楼梯的地面、墙壁、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以上表面有污染时,可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2)消毒后保持楼道、楼梯的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灰尘飞扬,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3)因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保洁人员上岗前要接受使用技能培训,包括:配制和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应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配制不同浓度的消毒液;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应避免过度消毒,并注意消毒后用清水擦拭,防止对消毒物品造成损坏;所使用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剂须现配现用。

2.开学后

(1)每天对楼道楼梯进行彻底清洁1次,对楼梯和楼道的地面、墙壁、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2)每天保持楼道楼梯的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灰尘飞扬,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3)每天及时清运楼道、楼梯垃圾桶内的垃圾,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9、宿舍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1.开学前

(1)封闭管理。延迟开学期间,学生宿舍采取封闭管理,不得使用,所有宿舍粘贴封条。

(2)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宿管制度,取得有效健康证的工作人员才能上岗。

(3)保障物资。做好帽子、口罩、手套、体温计、消毒液等防控物资准备。

(4)清洁消毒。宿舍进行彻底清洁,每天专人巡g迳XXXXX⒔械羌恰Rㄆ诳巴XXXXX?对宿舍地面、墙壁、门把手、床具、课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清洗过滤网。宿舍安装空调的要在开学前清洗空调滤网。

2.开学后

(1)加强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清洁消毒。每天对宿舍地面、墙壁、门把手、床具、课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时,可用有>>>>>>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2.室内所有物品固定专用,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消毒并挂明显标志。

3.更换的布类物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装好,并在袋外做标记送洗衣房处理,病人转出后,病床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洗床垫、枕芯等,房间密闭消毒2小时。

三、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

(1)发热咳嗽病例、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尽量安排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家长或学校送到医院诊治。

(2)被观察人员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禁止离开房间和相互探访。(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不得同时安排不同病例。

(3)定期常规消毒,若有可疑病例或发热人员进入,需在专业部门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学生的呕吐物、腹泻物、垃圾、接触过的物品应及时、严格消毒处理。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不得使用中央空调系统。

四、医疗器械消毒隔离管理:

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垃圾桶。被观察人员用过的纸巾、口罩等放置到专用垃圾桶并及时清理,清理前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单独洗涤消毒处理。

第2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在疫情期间加强对校园的封闭式管理力度,具体规定如下:

  一、封闭时间:

  实行24小时全天封闭

  二、学校保安负责保证学校大门口处的消防通道畅通。

  三、疫情期间,学校只保留东侧大门的进出,其余通道,无特殊情况禁止通行。

  四、师生进出学校大门的规定

  1、在疫情期间,学校全体师生在进出校门时必须经过体温监测,并做好记录。

  2、在疫情期间,学校全体师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随意进出校门,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出校门时,应严格履行请假登记手续。

  (1)因患急病或重病需外出就诊的,凭班主任签字的请假条登记后放行,如实在来不及履行请假手续,门卫室可电话联系学生处,后登记放行。

  (2)其他原因确需离校的,由本人写请假条,班主任签字,到门卫室登记方可离校。

  3、门卫室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手续的同学,封闭时段一律不准外出。

  4、所有师生进出大门,必须服从门卫人员管理,对不按照学校要求进出的无理取闹的学生,学校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5、门卫在校园封闭期间,要不定时的在校园内外巡视,对采取翻墙、翻门冒充等违纪手段出入校园的学生,视情节轻重、态度好坏予以批评教育、纪律处分。

  五、校外人员进出学校大门的规定

  1、在疫情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允许任何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2、如有急事或是特殊原因必须进入校园的,需要经过体温检测后,由接待人接入校园,并对其行动负责。

  3、未经许可,强行进入校园人员,学校保安应第一时间报警,后对其进行阻拦。

第3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工作制度。

  一、校医为学校的疫情报告人员,负责本校常见病的诊治,就诊的.病人必须登记在门诊登记簿上,传染病还要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二、在校所有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要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三、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早晨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四、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在校疫情报告人员报告,疫情报告人员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五、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六、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认真学习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二、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要了解主要以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乙脑、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流脑、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组织领导,政教处配合、校卫生室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应当立即报告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由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统计后报告校领导,最后经确认和领导审批后由学校报告员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及时报告校卫生室,由校卫生室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报告顺序:学生→班主任→校卫生室或卫生工作人员→校领导→镇防保科和镇教委→区教委体卫科和区疾控中心。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第4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8所高校的48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分为3个年龄段:22-35岁为低年龄段,36-44岁为中年龄段,45-60岁为高年龄段。每个年龄段调查160人,其中汉族男、女教师和民族男、女教师四类人群各40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教师统称为民族教师,其中94%为维吾尔族,6%为哈萨克族)。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参阅国际通用心理测评量表,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编写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调查内容涉及躯体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等方面。每项细则都定有三级选项,每级选项按程度以1分、3分、5分标定,得分越高显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数理统计法: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教师的选项评分。

  2结果与分析

  2.1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1)情绪调控能力:汉族男、女教师随年龄增长情绪调控能力增强。民族教师情绪调控能力以高年龄段者最强,而中年龄段者较差。汉族男教师情绪调控能力强于女教师,民族教师则相反(表1,2)。

  (2)抑郁倾向:汉族教师年龄越小出现抑郁症状的现象越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刚进入社会存在多重角色适应危机,使其心理负荷过重而产生抑郁。民族教师中以中年龄段者抑郁症状最严重。部分中年民族教师因为家庭中子女多、负担重而工作中又身兼数职,压力过大引发抑郁。调查中,女教师抑郁现象明显较男教师普遍(表1,2)。

  (3)烦躁症状:随年龄增长,汉族教师和民族男教师烦躁症状减轻,民族女教师加剧。女教师烦躁症状较男教师严重。35岁以上民族女教师比汉族女教师更多出现烦躁症状。可能是由于中年民族女教师家中子女较多,婚后工作和家务负担相对较重而导致的(表1,2)。

  (4)抗挫折干扰能力:汉族教师随年龄增长,女性抗挫折干扰的能力不断增强,而男性受到挫折干扰的现象却增加。民族教师随年龄增长受挫折干扰的现象有所增加。汉族教师受挫折影响的现象较民族教师严重,民族教师比汉族教师乐观,心态更积极(表1,2)。

  (5)焦虑症症状:汉族教师随年龄增长焦虑症状减轻。提示现阶段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大。45岁以下汉族女教师焦虑症状比男教师严重,而45岁以后情况相反。中年民族教师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经常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最高。民族教师焦虑症状较汉族教师严重(表1,2)。

  (6)应变能力:高年龄段教师处事应变能力最强。汉族女教师随年龄增长此能力提高最明显。汉族教师应变能力强于民族教师(表1,2)。

  2.2生活技能调查

  教师随年龄增长生活压力减小。女教师生活压力大于男教师,民族教师大于汉族教师。青年时汉族女教师生活适应力不及男教师以后逐渐强于男性(表3)。民族女教师的生活适应能力强于男教师,高年龄组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表4)。

  青年教师面临成家、立业,经济压力大,生活相对波动而造成生活压力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女教师在生活中担当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又经历生育等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导致生活压力较男教师偏大。而民族教师由于家庭子女众多、亲友应酬来往频繁等原因也使其生活压力大于汉族教师。

  2.3工作压力及状态调查

  新疆高校中、青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民族教师工作压力较汉族教师大;汉族女教师工作压力比男教师大;36岁以下民族女教师工作压力明显较男教师大,而随年龄增长男性压力逐渐大于女性(表5、6)。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和深造压力大使其工作压力不低;中年教师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当前高校体制改革对民族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部分曾安于现状的民族教师深感形势紧迫,工作压力增大。女教师不仅承担着大量家务劳动,还要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需要多学习多出成果,晋升职称,因此女教师更容易出现工作和家庭之间矛盾的现象。由于风俗等原因婚后民族男教师在家庭中的一家之长的角色被强化,使其承担更多的责任,导致工作压力较高。

  3结论

  随年龄增长,汉族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民族教师心理健康呈现“V”型趋势,中年龄段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者。汉族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教师。民族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师。36岁以下民、汉高校教师生活压力大;女教师生活压力大于男教师;民族教师生活压力大于汉族教师。36岁以下教师工作压力大,而中年龄段者不仅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紧张程度最高。民族教师工作压力比汉族教师大。女教师工作自信度不及男教师。且汉族男教师自信度最高。

第5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身高、体重和胸围3项指标是反映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受遗传、年龄、性别、种族、季节、地区、营养、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身高、体重和胸围发育的状况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的趋势。现以宜宾市翠屏区2004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对宜宾市翠屏区城、乡汉族学生的形态发育指标进行分析,以掌握该区城、乡汉族学生的体质状况,为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依据。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1.1样本来源与构成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宜宾市翠屏区16所中、小学校。受试者年龄的确定以公历年为准,按照测试日当天计算实际年龄。

  选择在体检样本中筛选的“正常”汉族男、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7~15岁,剔除体检结果中重要内脏慢性疾病和发育残疾障碍者。“正常”学生:是指能从事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发育健全、身体健康的学生,从而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1.1.2样本量获得有效样本量为10982人,其中城市男生5821人,女生2523人;乡村男生2746人,女生902人。

  1.2调查方法

  1.2.1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的统一检测方法进行,所有仪器均经过校正。

  1.2.2为了保证调查内容的一致性和延续性,选择身高、体重和胸围作为该区汉族学生生长发育规律的指标。在调研中,为保证测试数据的质量,均对测试人员和受试者进行了培训,以保证测试方法的一致性,调查前测试人员首先进行学习使用仪器,掌握测试方法、各项指标固定专人测量,以减少误差。测试数据的检查验收方案也做了严格规定,确保数据质量。

  1.3数据分析原始数据的录入由宜宾市翠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组完成。统计分析内容:①按城乡、性别、年龄分组,计算出身高、体重、胸围的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年增长值、年增长率以及身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用回归系数并列出回归方程式以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②计算各类别、各年龄组指标年增长率。

  2结果

  2.1形态发育状况及特点

  2.1.1形态发育的城乡差异7~15岁城市男、女学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形态发育指标的均数均高于乡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1.2形态发育总体现状

  2.1.2.17~15岁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发育指标随年龄增大而增长(表1)。身高、体重男、女均数曲线均有两次交叉;城、乡男生9~12岁身高均低于女生,13~15岁则明显高于女生;城市男生体重均明显高于女生,乡村女生11~13岁体重高于男生,14~15岁则低于男生;城市女生12~14岁胸围大于男生,15岁女生低于男生;11岁以前乡村男生胸围大于乡村女生,12~15岁女生大于乡村男生。7~15岁城市男、女,乡村男、女身高总增长值分别为44.3,34.3,39.5,和31.1cm,体重增长值分别为32.3,25.7,24.7和22.4kg,胸围总增长值分别为20.4,20.6,15.1和19.3cm(表2)。

  2.1.2.2表1和表2可见,7~15岁城市男生身高均值范围121.9~166.2cm,7~15岁城市女生身高均值范围122.6~156.9cm;7~15岁农村男生身高均值范围120.5~160.0cm,7~15岁农村女生身高均值范围121.1~152.2cm。

  7~15岁城市男生体重均值范围23.3~55.6kg,7~15岁城市女生体重均值范围23.2~48.91kg,7~15岁农村男生体重均值范围22.9~47.6kg,7~15岁农村女生体重均值范围22.7~45.1kg。

  农村男女学生身高11~12岁女生出现生长突增,且女生平均身高均超过男生(但差异不明显),生长曲线出现第一次交叉,到13岁以后男生平均身高超过女生,出现第二次交叉(图3)。

  图3宜宾市翠屏区农村学生男女身高生长曲线两次交叉现象

  2.3.2体重、胸围由城市男、女生体重均值比较图4可见,生长曲线无明显的2次交叉;城市男生体重均值比女生体重均值大。

  而城市男、女生胸围和农村男女生体重、胸围均值比较均出现2次交叉,并且第一次交叉和第二次交叉的时间比身高晚1~2年(图5、图6、图7)。

  第一次交叉女生超过男生,说明女生已经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第二次交叉男生超过女生,说明男生已经开始青春期突增阶段,以后男生以身高、体重、胸围较女生达到更高水平,城市男女学生青春期早于乡村。

  从生长发育年增加率看,7~15岁幼儿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变化。学龄初期生长发育缓慢,青春发育期高峰达到顶点,以后生长速度又随年龄增加而减慢(表3、表4)。调查还发现学生发育明显提前,女生生长发育突增时间提前到9岁,男生也在12~13岁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表3、表4)。

  3讨论

  此次调查取自16所宜宾市翠屏区内学校,分布范围广阔,有较好代表性,所得到的7~15岁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值能基本代表宜宾市翠屏区7~15岁幼儿幼儿的生长发育现状。

  从生长发育年增加率看,该区7~15岁幼儿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变化。学龄初期生长发育缓慢,青春发育期高峰达到顶点,以后生长速度又随年龄增加而减慢[1]。女生较男生早,与国内其他地区儿少发育规律基本符合[2~4]。

  调查发现宜宾市翠屏区7~15岁幼儿幼儿身体形态发育平均水平比国内相同人群的偏低。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四川地区自然环境因素有关。据林琬生等研究报道,生长发育水平与地球纬度、年日照时数、气温年差呈高度显著正相关(r=0.62-0.67,P

  调查发现宜宾市翠屏区7~15岁城市男、女生体重均值的生长曲线无明显的2次交叉;7~15岁城市男生体重均值比女生体重均值大,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与城市女生以瘦为美,各个年龄段的女生均想减肥有关。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教育部门应从中小学开始开展以健康为美的思想,加强营养教育,重点是家长(如举办:“家长学校”)、学生(将营养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校医(如学校营养教育师资培训);同时指导家长为学生建立科学膳食制度,实现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6]。

  调查发现宜宾市翠屏区7~15岁幼儿幼儿的生长发育比较明显提前,女生生长发育突增时间提前到9岁,男生也在12~13岁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过早、过快的增长将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疑虑和困惑,由于身高、体重增长,导致人们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间,要求教室、住房、车辆及各种公共设施都相应增高、增大,同时也要求更大的服装和家具,要求更多的食品供应,因此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资源消耗增多又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即使低年龄小儿,也绝非长得越高大越好。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并不伴随身材高大而自行提升,需要各器官功能的协调、均衡发展。事实上,伴随近年来生活方式的“静多动少”变化,体育锻炼缺乏,许多幼儿呼吸、循环机能发展迟滞,瘦体重成分主要被用来克服身体负荷,无实际效应。我国学生的整体机能素质水平最近10年来不增反降,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6]。成人习惯于凭借身高来评价幼儿的行为,幼儿们尽管长得高大,但童心依旧,智力和心理未超出年龄范畴,在过高要求、压力下反易滋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其次,与性发育的提前趋势相反,青幼儿因社会需求(如升学)而结婚年龄不断推后,导致漫长的“性等待期”。由于青春期提前到来,要求更早开始性教育,因而将不得不修改教学计划,将初中开始的青春期教育课程提前到小学;由于性发育提前,使得性成熟期(生理成人期)与社会文化成人期的间隔增大,从而增加了青春期的适应困难;成熟期提前与晚婚间的矛盾,可能导致更多的少女妊娠和未婚妊娠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医学、社会和法律问题。性发育提前、更年期延迟、体脂率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一些激素源性肿瘤(子宫肌瘤、乳腺癌、卵巢肿瘤等)发病率成倍上升[7]。而当前学校的相关教育相对滞后,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教育部门应从中小学开始开展心理教育,每个学校增设心理教师编制。学校健康教育影响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建议教育部门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快学校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改变学生行为,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终身生活质量。

第6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为全面了解幼儿与健康主要指标的达标情况,掌握全校幼儿的营养和体格状况,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开校初由平川镇卫生院技术骨干组成检查小组,于2012年8月30日对我校幼儿进行了体检,我校又严格按照《甘肃省幼儿园保教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中“幼儿园要定期进行幼儿健康检查”的要求,认真执行“每年体检一次;每半年测身高、视力一次;每季度量体重一次,对每个幼儿建立健康档案。”从镇卫生院、幼儿园体检结果来看,我校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一、健康检查结果

  我校共有43名幼儿,参加此次体检的幼儿有43人,体检率达100%。镇卫生院对体检的幼儿进行了身高、体重、心肺、血色素等检查和营养状况评估,查出咽部工肿大10人次,总患病率达23.8%,各项检查正常幼儿33人,占总人数的78.6%。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是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

  2.是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和二孩家庭增加,大部分家长对小孩过于溺爱,没有合理的调节幼儿饮食,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普遍,导致食欲减退或偏食,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龋齿发生率达20%。

  二是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据调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水平不足,农村家长缺少幼儿保健意识,特别“留守幼儿”营养状况差尤为明显。

  三、对策与建议

  综合我校目前的情况,可按“四个强化”加强幼儿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宣传,加强幼儿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大对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幼儿营养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咨询活动、举办科学育儿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广大家长避免过于溺爱幼儿,增强营养健康知识。

  二是强化指导,大力推广平衡膳食。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育儿知识讲座,聘请专业医生对家长科学育儿进行指导,以增进幼儿的体格、智力发育,为未来储备体智双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监测,在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儿体格检查登记。学校要把幼儿体格检查登记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中。

  四是强化控制,建立健全幼儿健康监测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卫生经费的投入,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第7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逐步进入规范管理、注重质量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当前教师心理缺乏稳定性且流失严重是许多民办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双重压力下“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据《广东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有1/3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虽然女教工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工,但女教工重度亚健康发生率更高。

  xxx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期间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高等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统计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症、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

  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五大类心理问题,按等级分排列分别为职业适应、人际关系、情绪、人格和个人感情,而有关职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有的比例相当惊人,分别达到47%和37.5%。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适应不良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田淑梅、裘杰的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躯体化症状、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高校教师心理枯竭的问题。

  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并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行力和职业体验。而民办高校教师除以上压力外还有由于特定雇佣关系造成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学校的不信任感等所造成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民办高校教师面临一种尴尬的角色冲突。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和期望值的冲突,一方面民办高校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甚至高于普通高校教师,因为民办高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同时,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却跟不上普通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付出和回报很难相一致,导致许多民办高校教师成就感的缺失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据调查,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像刚参加工作那样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有时也会出现不再关注工作质量、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的情况,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等,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亟待关注。

  二、民办高校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于扰乱其平衡状态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出的反应状态。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心理压力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1.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化程度较高。民办高校教师大多需要同时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可见,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一个智能型、精神型职业,又是一个容易形成职业倦怠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2.从民办高校教师角色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种职业压力反映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上。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该“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无私奉献”,但是随着社会各行各业收入差距的增大,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付出与收获的强烈反差致使教师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需要的满足程度有关,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满足又是实现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但是,目前民办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问题,这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缺失,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4.从制度学的角度来说。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它调节着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是社会达成的共识,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和服从的,它一经确立,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民办高校发展的十多年来,各种制度也相应建立,但是,民办高校的各种制度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变更性太强。频繁的制度变更,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的无适应性和疲于应付,加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负担。

  5.从激励机制来说。激励机制是动力机制。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手段。激励机制的扭曲是造成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求教师只讲奉献,不讲报酬。民办高校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学生管理和行政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回报却很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考评过程往往是黑箱操作,缺乏透明性和公平性,奖励也往往被固定的少数人垄断。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奖励与惩罚的不对等,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6.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让每个人觉得他是企业的重要一员。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管得过严,管得过死,缺乏人性化取向。忽视人有感情,需要满足;人有思想,需要发挥;人有意志,需要表达,进而成为造成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7.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并不回避利益激励,利益驱动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紧紧与效益、贡献、利润率挂钩,还要考虑不同岗位的难易程度。民办高校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的无私奉献,忽视对教师进行利益驱动,而民办高校教师面对的经济压力,也成为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缺乏稳定性,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为改变此种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民办高校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学校要针对教师的心理特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学校管理层更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与教师的心理沟通,了解教师的需求,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民办高校应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机会,让民办高校教师在繁重的脑力工作之余进行情感交流,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鼓励教师进修或提高学历等。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与人有着天然的本质联系,人是社会和制度的载体。就制度对人的作用来说,制度既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又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对个人行为的激励。因此,民办高校要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执行有序的公正、公开、公平的相关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教师在公正、合理的客观环境中充分施展才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民办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其合理有效,对多数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起促进作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的物质、制度、管理上要多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真正地关心人、尊重人。这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公式:工作绩效=能力×激励,从这一个公式可以看出,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量。在能力确定情况下,工作效率和成绩就取决于动机的激励强度,其强度的大小又取决于激励的方式,而激励方式的优劣又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内在结构本身。因此,民办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选拔任用教师上应遵循“用人之长”的原理,把真正适合于搞相应学科教学的教师,安排到相应岗位。在奖励上应注意提高奖励的激励作用,注意公平公正原则,减少因奖励不公引起的教师挫折。此外,来自精神层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产生深层动力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信任和尊重,民办高校应坚持激励过程中的人性化取向,使教师确实有荣誉感和自豪感。

  4.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师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较高的工作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导致很多心身疾病。因此,在满足教师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为教师缓解职业压力提供相应的服务。民办高校可以以校医院、心理咨询或成长成才研究室等机构为依托,定期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民办高校要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观念意识,并组织心理讲座、测验、调查和咨询,增加让教师转移、宣泄压力的途径,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这不仅可以缓解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人际沟通、如何看待挫折等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预防教师心理疾病。

  5.民办高校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外部条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其内心反应而起作用的。因此,提高教师个体心理素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对于个人的进步、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和调节,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挫折容忍力,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个体基础。民办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克服心理封闭状态,以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迎接现实。同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提高个人本领,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对个人的时间、精力、综合能力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参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设立恰当的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

第8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以及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着重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最后提出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目的是为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方法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压力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要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具有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特殊的心理素质。[1]教师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健全的心理素质对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在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2]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有着不同的内涵。我国心理学专家、学者俞国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总结出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3]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对照俞国良总结出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高校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求他们既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威严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因此,角色冲突逐渐成为困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障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逐渐淡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异,学生多变的行为方式和特定的价值观转型的社会大背景,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此,角色模糊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师面临的又一心理困扰。

  (2)职业倦怠。在我国,职业倦怠已成为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国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4]教师作为一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极易遇到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导致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情况,从而导致其产生低成就感。如果这种压力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就会逐渐生成,并成为阻碍教师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

  (3)人际关系障碍。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高校教师与领导的关系、高校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以及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三种人际关系中,目前成为高校教师人际关系最大障碍的是教师与领导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人际关系困扰,是由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决定的。高校教师往往以学术至上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科研和教学是他们的工作重心,因此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较为薄弱的环节,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机制使得一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无法正确处理与高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这种人际关系障碍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影响高校教师学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的正常发挥,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缺乏教育独创性。参照俞国良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存在缺乏教育独创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有两种不同的原因。第一种是历史原因。这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几千年的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中庸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高等教育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当然也深受其影响,中庸与独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而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所以宁肯选择一种比较保守的方法来传授知识,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免独创性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种是现实原因。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认识到随着人才评价标准的不断丰富,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独创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然而,高校教师本身独创性能力的缺乏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5)情绪不适应。高校教师情绪的不适应表现在很多方面,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高校教师容易因为工作中的失误或与领导关系的不和谐迁怒于学生,或者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甚至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会使其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渠道,就会威胁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此以往,人就会变得易怒,爱发脾气,以致把所有教学活动的失败都归因于学生、家长和领导,对外界持抱怨或敌视的态度、对教学失去耐心、对学生失去爱心,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不便,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确不容乐观,然而,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研究着重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来做归因分析。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因,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所说的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格特点、人格、气质等。这些因素有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特质,它们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环境因素。相对于个体因素是内因来说,环境因素就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因。外因虽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要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先从外因着手。然而,威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也在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一部分风险意识强、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高校教师在面临新时期的挑战时可以很快调整适应,而大多数高校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应急心理机制,对于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一时很难应对,这就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何调整并正确地引导他们释放这种心理压力,成为目前困扰高校教师心理完善的一大问题。

  第二,教学和科研工作压力。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是高校教师所肩负的重任,从高校成立的那天起,便给高校教师赋予了教学这一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研也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然而,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压力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缓解,反而愈加沉重。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缓解,就会影响到高校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上的失误又会给科研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才是解决这一压力的关键所在。

  第三,社会和学生家长给予的期望。除了高校教师本身对自己的教学科研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之外,社会和学生家长也对高校教师给予了厚望。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也因此备受尊重,真正从内心深处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5]虽然这种期望对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开展有着振奋人心的积极意义,但是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这种期望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教师如何处理这种期望和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人事制度改革的压力。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是带有公益性的助人行业,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因此,就脱离不了人事调动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于大部分只擅长搞学术的高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一些很出色的高校教师往往会因为处理不好这种人事调动所带来的压力而影响其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尤其是近年来的职称评定和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影响到高校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另外,现在各高校都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实行了“聘任制”,教师收入因职称、资历等因素拉开了差距。在这个方面,受冲击最大的是青年教师。[6]因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压力成为近年来日益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师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找到对策来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刻不容缓。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的体验过程。压力作用于个体后,进入中介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7]本文针对压力的产生机理及以上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教育观

  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热爱祖国,志存高远。具有正确人生观的教师,往往认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常把光明与温暖带给别人。因此他们待人真挚诚恳,做事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不嫉妒他人;他们只在专业知识、教学技巧、育人成效上与他人比赛竞争,而不会在权势、谋略上与他人比高低。他们在群众中德高望重,成为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榜样。[8]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价值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就是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使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就是一个助推器的角色,因此,教师的价值观就是对自己角色的认同感。最后,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者活的灵魂,会渗透到教育者的行动中去,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当前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就是要具有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忠诚于教育事业,并愿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毕生的精力。具备以上这些品质的高校教师会不断焕发出活力与生机,而不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高校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应该去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自身的心理、生理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在各种压力面前,高校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学会调适自我心理、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9]高校教师只有用最全面、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才能承受住社会转型带来的压力。

  3.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技能

  高校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学会调节情绪,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在自身不断的调节与平衡中逐步养成的。因此,高校教师要适当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调节情绪的基本技能,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并学会:合理定位、适度减压;正视自我、悦纳自我;适度宣泄、学会放松;乐于交往;不断学习、拓宽视野。[10]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师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和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仍能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

  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给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在威胁着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就显得特别重要。高校教师在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每天的工作量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且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的心理的前提,只有保证身体健康了,才有可能保证心理的健康。

  5.提高教师待遇

  近年来,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不断被提上日程,高校教师的待遇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教师仍然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因此,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仍然是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保证高校教师享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有可能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活力,教出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

  6.发动社会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社会也在越来越多地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EAP模式的引进。这一新模式引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既可以帮助教师减轻来自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挖掘其个人的最大潜力,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及工作热情,又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营造整个学校的和谐氛围具有重要意义。[11]但是这种关注度需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至今仍然缺乏相对完善的长效机制来给高校教师提供心理上的援助,这有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部门的进一步努力。

  五、结论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缓解这一压力,需要高校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从自身心理调适方面寻找突破点,而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则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制度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

第9篇: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

  一、健康检查结果

  我校共有43名幼儿,参加此次体检的幼儿有43人,体检率达100%。镇卫生院对体检的幼儿进行了身高、体重、心肺、血色素等检查和营养状况评估,查出咽部工肿大10人次,总患病率达23.8%,各项检查正常幼儿33人,占总人数的78.6%。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是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

  2.是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和二孩家庭增加,大部分家长对小孩过于溺爱,没有合理的调节幼儿饮食,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普遍,导致食欲减退或偏食,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龋齿发生率达20%。

  二是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据调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水平不足,农村家长缺少幼儿保健意识,特别"留守幼儿"营养状况差尤为明显。

  三、对策与建议

  综合我校目前的情况,可按"四个强化"加强幼儿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一是强化宣传,加强幼儿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大对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幼儿营养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咨询活动、举办科学育儿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广大家长避免过于溺爱幼儿,增强营养健康知识。

  二是强化指导,大力推广平衡膳食。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育儿知识讲座,聘请专业医生对家长科学育儿进行指导,以增进幼儿的体格、智力发育,为未来储备体智双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监测,在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儿体格检查登记。学校要把幼儿体格检查登记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中。

  四是强化控制,建立健全幼儿健康监测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卫生经费的投入,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本文来源《我的公文网》:https://www.myplaymate.cn/shishangnvxing/46914.html

《健康状况排查制度9篇》资讯列表: